鲁一同

鲁一同(1805~1863)清代道光、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、诗人。字兰岑,一字通甫,安东(今江苏涟水)人。道光十五年中举,此后屡次会试不第。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,他的政治见解,得到林则徐、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。太平军起,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,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。鲁一同工诗善画,文章气势挺拔,切于时事,著有《通甫类稿》、《通甫诗存》等。 鲁一同的诗文(13篇)

()

主要成就

  文学

  鲁一同熟于史籍,注重经世之学。考进士不第,用心文章。他说:“凡文章之道,贵于外闳而中实。中实由于积理。理充而纬以实事,则光彩日新。文无实事,斯为徒作。穷工极丽,犹虚车也。”(周韶音《通甫诗存跋》)其文气势挺拔,务切世情立言有体,疏畅明晰,内容广涉田赋兵戎、河道变迁地形险要和中外大势等,与桐城派的拘守义法和应酬世俗,有显著不同。

  有人请他为某巨公写祝寿文章,他说:“吾辈文疏直朴野,不足说势要。若肆其狂愚,为足下得罪当涂,何所用之?”(《淮安府志》引《通甫类稿》)

  毛岳生见其文,谓“七百年来患于柔,惟此为能得刚之美”(《清史馆文学传稿》引《通甫类稿》)。钱仲联称他“嗣响杜陵”,李慈铭称其”闳肆而谨严,演迤而峻峭”。如《胥吏论》、《复潘四农书》等,皆识议绝人,切中时弊。而《关忠节公家传》,则生动地记叙了他的同乡名将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殉职的事迹。

  鲁一同少时学诗颇勤。40岁以后,坚持修词立诚,非有真情实感勃发不已,不下笔。曾手定诗稿,仅留十之二三。其中以古歌行成就最高,甚得诗人张际亮的赏识。早期的《荒年谣》五首,描写道光年间的严重灾荒和民不聊生。“事皆征实,言通里俗”,令人有触目惊心之感。著有《通甫类稿》6卷,《通甫诗存》6卷、《邳州志》、《清河县志》》、《白耷人年谱》、《王右军年谱》等十数种。

  绘画

  鲁一同不仅诗文有声于江淮,而且善绘事,亦为邑人所称道。不过,他的画名终被诗文所掩,至今已鲜为人知。在鲁一同绘画诸作中,又以梅为最。据《清画家诗史》记载:鲁一同“工诗画,写梅颇佳”。

  他的“梅”作品不少,其友人孔宥函声称他“写梅千百本”,几乎“年年有作”。鲁一同画梅,运思立意多取梅熬霜耐寒的自然特性,以寄托他高洁的情操和品格

  鲁一同先世明末翰林,清初随吴三桂征讨云南,后“窥其有异志,挈孥而逃于 [1]  淮安阳,遂占籍焉。”后祖辈居安东东佃湖,所居成村,名鲁家庄(今涟水县方渡乡)。清嘉庆九年乙丑(1805年),鲁一同生于此,成年后“始迁清河(今淮安淮阴区)”。其父长泰,字瞻岩,号特,别署小鱼头道人。乾隆辛亥(1791年)淮郡庠生,“工书善画,闭门养素,以道自贞”,尤善绘虫鱼,世人重其画鸡,时称“鲁鸡”。

  少年鲁一同聪颖过人,幼从三姐兰仙(字灵香)识字,继又随之入塾。六岁通五音,“少长工为古文辞”,塾师徐念劬先生以孔文举(融)、杨德祖(修)相期。十三岁从巢湖杨欲仁先生学。杨字体之,别号铁梅道人,善画梅,有名于世。鲁一同侍其作画,展纸研墨,观摩学习,兴趣油然而生,又从习画,尽得其传。十七岁入阳县学,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(副贡生)。道光十五年乙未(1835年)中第二十名举人,时年三十二。后数应会试均不能金榜题名,然鲁一同以他的古文、诗词和墨梅在应试举子中享有盛名。

  一起参加会试的蔡姓举人偶问一同姓名,大惊说:“少时读先生文,尝恨古人不可复见,乃今先生故在也!”立即尊一同为老师

  宝毛岳生见一同文章,以为“七百年来,文患于柔弱,惟此能得刚健之美”。

  建宁张际亮在道光时以诗名闻全国,号称“小太白”,读一同古歌行,自以为不及。

  清末著名文士李慈铭称赞说:“通甫诗气象雄阔、浩荡之势,独往独来,传之将来,足当诗史。”

  当代著名学者钱仲联也称赞一同鸦片战争时期的《三公篇》、《读史杂感》、《重有感》等爱国诗篇“魄力沉雄,苍凉盘郁”,“嗣响杜陵”,“在道光时代,他是江苏诗坛杰出的一人。”

  曾任安徽巡抚湖广总督周天爵(敬修)“见其文曰,此天下大才也”。

  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轻车简从去馆舍拜访“问天下事”。曾对人说“淮安鲁一同若成进士,天下之幸也。”到揭榜,仍无鲁一同名。曾国藩甚“为懊丧,如失左右手”。

  鲁一同留心时务,好为激切之言。早在鸦片战争前,就对道光朝的社会矛盾有敏锐感觉和深远忧虑,与同乡潘德舆有师友之谊。

  道光十七年(1837年)林则徐赴湖广总督任,惜一同才,请他入幕,因亲老而未成行。因受到曾国藩的赏识,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,在家乡清河知县吴堂谋划,抗拒太平军;又向安徽巡抚江忠源提出了先攻旁郡后打南京的战略计划。但他始终未为幕僚

  是年秋,应邀去邳州(今邳州市)修《邳州志》。鲁所纂修的《邳州志》被推崇为名志,有“志家法程”的美誉。完成后,又应清河知县之邀在清江浦慈云寺(今淮安市市区)修《清河县志》。

  咸丰五年(1855年)归馆吴城义塾。同治二年(1863年)逝世

朝曦苏万峰,绛气横百里。海色动衣裾,松风半天水。

天路初坦夷,地脉闇隆起。安识置身高,俯首城郭是。

()

万松争一门,石角走磕磕。阴飙中呺嘑,翔阳避在外。

巉岩栗虎豹,天光忽破碎。亭午山气合,尊灵万方会。

()

泉是中泠好,楼从北固分。送君风瑟瑟,相忆水沄沄。

僧腊逢残雪,江晴见断云。远公如借问,为诵《北山文》。

()

明月非春水,如何满地流。离离出海峤,盎盎注金沟。

花露时翻鹊,风江有去舟。移愁拌看汝,扶影傍南楼。

()

岂有声难定,缘知听未真。苦将阶下意,说与梦中人。

风露初侵夜,星河欲向晨。玉墀他日好,亦未称间身。

()

左掖门边垂柳枝,金河桥上影离离。晚来风起千官散,正是宫莺欲下时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