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江引·钱塘怀古

清江引·钱塘怀古朗读

吴山越山山下水,总是凄凉意。江流今古愁,山雨兴亡泪。沙鸥笑人闲未得。

译文

群山脚下钱塘江水滚滚,绵延远去的江水仿有说不尽的凄凉。江流满载古今愁绪,山中的雨犹如为国家的衰亡流的泪。江面的沙鸥仿似在嘲笑世人碌碌不得闲。

注释

吴山越山:吴山,在浙江杭州城南钱塘江北岸。越山,指浙江绍兴以北钱塘江南岸的山。此指江浙一带的山。

江流今古愁:秦观《江城子》:“便做春江都是泪,流不尽,许多愁。”

山雨兴亡泪:意谓山中的雨犹如为国家的衰亡流的泪。兴亡:复词偏义,偏指“亡”。

闲未得:即不得闲。

  古人习以钱塘江北称吴,南岸称越,这是因为钱塘江曾为春秋时吴、越两国国界的缘故。元曲家汪元亨即有“怕青两岸分吴越”(《醉太平·警世》)语。

  此曲起首即以吴对举,点出“下水”即钱塘江的咏写对象,而着一“总是凄凉意”的断语。一个“总”字,将“吴”、“越”、“”、“水”尽行包括,且含有不分时间、无一例外的意味,已为题面的“怀古”蓄势。不直言“钱塘江水”而以“吴下水”的回互句式出之,也见出了钱塘江夹岸青水萦回的态势。三、四句以工整的对仗,分别从水、的两个角度写足“凄凉意”。江为动景,亘古长流,故着重从时间上表现所谓的“今古愁”。为静物,也是历史忠实、可靠的见证,故着重从性质表述,所谓兴亡泪”。以“”字作动词,不仅使凝练的对句增添了新警的韵味,还表明了“泪”的众多,也即是兴亡纷纭作者不详述怀古的内容,而全以沉郁浑融的感想代表,显示了在钱塘江浩渺水中的苍茫心绪

  大处着笔,大言炎炎,一般都较难收束,本篇的结尾却有举重若轻之妙。“沙鸥”是钱塘江上的本地光,又是闲逸自得和不存机心的象征。“沙鸥笑人闲未得”,“闲”字可同“今古”、“兴亡”对读,说明尽管历史活动不过是“凄凉意”的重复,但人们还是机心不泯、执迷不悟,大至江社稷,小至功名利禄,争攘不已;又可与“今古愁”、“兴亡泪”对勘,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怀古伤昔举动的自嘲。此外,从意象上说,“沙鸥笑人”,也正是江面凄凉景象的一种示现。作者对人世的百感交集,终究集聚到这一句上,自然就语重心长,足耐寻味了。

  这支小令怀古伤今,把深沉兴亡之感,融入到景物描写中。国家兴亡,朝代更迭,历史变迁,物是人非,而水如故。在千古不变的水水中,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感,引发人的感慨感伤。末句“沙鸥笑人闲未得”,用拟人手法,看似轻松诙谐,含义却颇为丰富,别具深意自然界的生物是那样悠然自得,而人世间则充满忙碌、竞争、劳顿,最终,一切的一切都将归于历史陈迹

任昱

任昱,字则明,四明(今浙江宁波市)人。与张可久、曹明善为同时代人,少时好狎游,一生不仕。所作散曲小令在歌妓中传唱广泛。其作品《闲居》有“结庐移石动云根,不受红尘”、《隐居》有“不顺俗,不妄图,清高风度”等句,知其为足迹往来于苏、杭的一位“布衣”。 ...

任昱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长堤犹忆直如弦,学士蒙恩剩赐钱。窥月似分桥廿四,徙溟谁击水三千。

清尘漠漠银鱼影,碧草深深石马烟。已觉春风悬荔颗,攀枝全借烛龙然。

()

六月襄山道,三星汉水边。求凰应不远,去马剩须鞭。
野店愁中雨,江城梦里蝉。襄阳多故事,为我访先贤。

()

只今何处无黄菊,醉着茅茨有几人?贤妇稍能知此意,杀鸡为黍莫辞贫。

()

意气拿云忆昔年。当筵借箸画山川。功名欹枕看飞鸢。

草檄未成憎命达,酬恩何计受人怜。一龛云卧送华颠。

()

朝辞承明殿,暮下金马门。

伏读明诏意,仰思圣主恩。

()

沟水通宫苑,泠泠去复回。

无人漏言语,红叶是良媒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