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秋山中作

早秋山中作朗读

无才不敢累明时,思向东溪守故篱。

岂厌尚平婚嫁早,却嫌陶令去官迟。

草间蛩响临秋急,山里蝉声薄暮悲。

寂寞柴门人不到,空林独与白云期。

 

译文

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,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。

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,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。

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,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。

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,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。

注释

早秋:初秋。唐王勃《秋江送别》诗之一:“早是他乡值早秋,江亭明月带江流。”

明时:指政治清明的时代。

故篱:故乡。

尚平:即尚长(尚子平)。一作“向平”。

陶令:即陶潜(陶渊明),曾任彭泽令,故称。

薄暮:傍晚,太阳快落山的时候。

蛩(qióng)响:犹蛩声。

蛩:蟋蟀。

柴门:用柴木做的门。言其简陋。

空林:渺无人迹的树林。

期:约,约定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邓安生 等.王维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178-179

早秋山中作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在辋川时期,时间约为天宝(唐玄宗年号,742—756)初年,此时作者四十多岁,年龄与陶渊明辞官时(年四十一)接近。当时朝政日坏,王维郁郁失志,所以向往隐逸生活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邓安生 等.王维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178-179

  此诗首句“无才不敢累明时”,谦词反语出之,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,不是真的无才。此句笔法微婉,旨趣却很明白。

  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,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,见三国魏嵇康《高士传》。汉建武(汉光武帝年号,25年六月—56年四月)中,尚长子女婚嫁已毕,遂不问家事出游大川,后不知所终。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。陶渊明曾经彭泽县令,蔑视功名富贵,不肯趋炎附势。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,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,但是又不得不去,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,陶渊明忍无可忍,说“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”,于是挂印归去。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、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林的思想,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。

  颈联是从野间的昆虫声音,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。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,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,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秋季感受。临秋的蟋蟀响急,薄暮寒蝉声悲,是景语,也是情语,映衬出作者迟暮感。

  最后二句写诗隐居中,门庭冷落,过着闲适、恬静的生活。每天在林中散步,独与白云相伴,如闲云野鹤一般,充满幽居的情趣。这里说自己寂处中,空林独往,只和白云期会,厌倦仕途心情,约略可见。

  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,抒发了一个隐士情怀。全诗语言含蓄,意味悠长。

王维
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,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开元九年(721年)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。佛教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,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。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,非常多才多艺,音乐也很精通。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 ...

王维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欧大任

会稽人去谢浮名,曾著貂裘采药行。醉后骑牛吹短笛,西林今听两三声。

()

白鹤声可怜,红鹤声可恶。

白鹤静无匹,红鹤喧无数。

()

行遍天涯等断蓬,作诗博得一生穷。可怜老境萧萧梦,常在荒山破驿中。

()

片云远隔五羊城,白足高僧事事清。吟对梅花看月色,坐题桐叶听秋声。

一尘不及人间迹,万虑都忘物外情。卖却床头琴与剑,几回相见话生平。

()

今年冬至暖于春,细雨空阶草色新。应是苍天怜赤子,无衣无褐未为贫。

()

冥濛香径滑,澹雨洒林扃。侵晓方趋省,留宾暂憩亭。

花明仙掌露,草带凤池青。胜念堪留记,浮踪几聚萍。

()